3月17日,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(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)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《北京非遗蓝皮书: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(2022)》,指出数字化是北京非遗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力量,近年来,北京市明显加快了非遗数字化建设,加大非遗传播力度。
建立非遗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,完善非遗保护手段
首都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,积淀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截至2022年2月,北京市共有非遗资源12000余项,其中京剧、昆曲、太极拳等12个项目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,同时有1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30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。
有人形容北京的非遗是“顶天立地”:顶天,是指以“燕京八绝”为代表的宫廷非遗,其技艺水平、艺术修养已经臻于极致;立地,是指许多发源于民间的非遗与百姓的衣食住行紧密结合在一起,如布鞋、烤鸭、象棋、太极拳等,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。
蓝皮书指出,丰富的非遗资源既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一张金名片,也对北京的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近些年来,北京市明显加快了非遗数字化建设。
,,皇冠足球投注平台(www.hg9988.vip)是皇冠体育官方投注平台,开放皇冠信用网代理申请、信用网会员开户,线上投注的官方平台。
2019年北京市印发的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》明确提出要建立全市统一的非遗数据库,并向社会公开;同年,“中国非遗音乐数字工程”在京启动,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录入和保护中国濒危的传统音乐,并向全世界推广和传播。2017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大数据平台在京发布,该平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北京某文化机构共建,旨在服务全球的非遗数据保护。
更早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、故宫数字博物馆、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等网络平台,除了采用文字、图像、音视频等记录手段之外,还使用了3D建模、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记录和展示了非遗文化及文物的方方面面,现已成为大众研究我国非遗的数字资源宝库。这些数据库将共同构建起北京乃至中国的非遗数字化体系。
拓宽数字化传播渠道,加大非遗传播力度
蓝皮书表示,随着非遗保护成为全民共识,北京市相关部门、社会组织、非遗传承人和民众都积极通过网络对非遗进行传播。2020年,北京市文旅局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频道,通过12种语言向海外网友传播北京非遗文化;2022年冬奥(残)会期间,北京市文旅局举办了以“文化中国”为主题的非遗展示,从云端向全国、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采。
此外,海淀区举办的“非遗云展厅——共抗疫情作品展”、西城区文旅局举办的“云上非遗”端午演出季、东城区非遗中心主办的“非遗美食月”线上直播活动等,都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对北京的非遗进行传播,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。对民众而言,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其传播、欣赏非遗的主要渠道。
TG群声明: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,与本平台无关。转载请注明:皇冠足球投注平台:建数据库、开电商,北京加快非遗数字化建设